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技术推广

为何农民对新技术望而却步?——谈EM技术推广中的认知困境

发布日期:2025.09.19 转载自:网络新闻 浏览次数:39

一大早,一位河南的EM技术推广人给我来微信,说老乡要直接把牛粪放到地里去,我告诉他这样不好,容易引起“氮饥饿”,也处理不了地里的病虫害问题,他很开心的去告诉了农户,结果碰了一鼻子灰,对方不理他了。

在多年的EM技术推广实践中,我常遇到一个现实而尖锐的问题:明明是一项能改善土壤、提升作物品质与产量的成熟技术,为何却在许多农户那里遭遇“推而不广”的困境?要回答这个问题,需深入理解农民面对新技术时的心理与处境。

一、传统经验的惯性:“一直这样种,也有收成”

对大部分农民来说,种植方式是世代积累的经验结果。化肥、农药虽有其弊端,但在他们的认知中,是“确有效果”的保收手段。在没有亲眼见到EM技术明显优势的情况下,他们更倾向于维持原有做法,而非冒险尝试陌生方法。“年年这样弄,也有收成”——这句话背后,是对未知风险的本能回避。

二、对“看不到”的微生物缺乏信任

EM技术依赖的是微生物活动,而微生物既看不见也摸不着。对缺乏微生物学基础的农民来说,理解“菌液喷洒下去如何起效”并不容易。他们更相信即效性的化肥、农药,因为这些投入的效果(如虫害减少、作物变绿)往往肉眼可见。而EM技术的微生物群落建设需要时间,短期内难以呈现显著对比,这使得许多人在试用初期就失去耐心。

三、实际应用中的操作门槛

EM技术并非简单的“喷洒即结束”,它需配合有机质使用、注意稀释比例、施用时机及环境条件。对大规模种植者来说,有机肥来源、人力成本、设备适配等都是现实难题。一旦操作不当,效果大打折扣,反而强化了“这东西没用”的印象。

四、缺乏可见的成功参照

农民往往更信赖“身边人”的成功经验。若当地缺乏EM技术成功使用的典型案例,或没有形成规模应用氛围,个体农户很难率先跨出一步。他们需要的是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效果验证,而非单纯的理论说服。

五、对成本与效益的顾虑

任何新技术的引入都意味成本和风险。对小农经营而言,EM技术的前期投入(购买菌剂、改变施肥结构、调整管理方式等)是否能在当年收成中“赚回来”,是他们权衡的关键。在没有确切数据支撑或补贴政策支持的情况下,很多人会选择“再等等看”。

最后:改变,从理解开始

要让农民真正接受EM技术,推广者不能只扮演“技术教员”,更应成为“理念传播者”和“实践陪伴者”。我们需要:

· 用事实说话,建立示范田、开展对比试验,让效果自己发声;

 · 降低试用门槛,提供技术跟踪与指导;

 · 讲农民听得懂的话,用日常比喻解释微生物作用机制; 

· 尊重他们的经验,在理解传统种植习惯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,而非全盘否定。

推广EM技术,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信念与方法的长期教育。它考验的不仅是技术的有效性,更是推广者的诚意、耐心与智慧。

尊重他们的谨慎, 理解他们的顾虑, 用时间与实效, 赢得他们的信任。


线
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