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技术推广

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新路径

发布日期:2025.08.14 转载自:农业工程技术-农业信息化 浏览次数:38

摘要: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价值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,传统农技推广模式面临诸多挑战。该文分析了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农技推广机制创新的必要性,围绕大蒜根蛆防控和冬小麦干热风预防两个案例,从智慧监测预警、互联网服务平台、定制化配送、数字孪生、产学推协同创新五个方面,提出了创新农技推广模式的系统化解决方案。

关键词:农业信息化;农业技术推广;模式创新;智慧农业;解决方案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加快建设农业强国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,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,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和装备保障,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。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,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,大力发展智慧农业,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,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

  1

构建农业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,实现精准防控

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大蒜主产区,通过建设10个智慧监测预警点,布设温湿度、土壤水分等各类传感器和虫情测报灯,实时采集农田小气候、土壤墒情、苗情长势、病虫害发生等数据。重点针对大蒜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大蒜根蛆,分析气象、苗情和成虫发生量等多源数据,构建大蒜根蛆发生程度预测模型。基于预测结果划定不同风险等级,及时向农户推送远程诊断和防控建议,引导农户在盛诱期开展成虫诱杀,在若虫危害初期进行药剂防治,实现成虫和若虫的双控策略,减少盲目多施、重施农药的现象。通过精准防控,参与监测预警的大蒜种植户亩均增产10%以上,农药使用量减少20%以上,种蒜收益亩均提高1000元左右。下一步,要继续扩大监测覆盖面,强化多点多源数据融合,研究根蛆发生规律和提升根蛆发生程度预判的准确性。在精准用药的基础上,要结合农业保险开展“保险 防控”试点,通过风险预警指数保险等方式,完善农业生产风险管理机制,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[1]。

  2

打造"互联网 农技推广"服务平台,提供全程化指导

永年区建立的“永农e家”综合服务平台,聚合农业专家、土专家等各领域智库,具有为农户提供科技咨询、远程诊断、视频直播、在线培训等功能。平台面向小麦干热风灾害频发等突出问题,及时向农户推送预警信息和防灾减损技术。例如,今年小麦灌浆期遭遇持续高温少雨天气,干热风危害严重,平台提前组织专家录制干热风识别、农时管理、肥水调控等技术要点短视频,推送给农户学习。同时邀请区农技专家利用晚间时段开展系列直播讲座,结合“千人千面”数据分析,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户采取抗旱浇水、叶面喷施氨基酸水溶肥等措施,增强小麦抗逆性,降低干热风危害。经测算,通过在线咨询学习干热风防控技术,农户每亩减损80%以上,增收100元左右。展望未来,要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,深化大数据分析,提高决策服务的科学性和时效性。围绕农户急需、关注度高的农技难题,规划开设系列在线课程,创新拍摄形式,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。鼓励更多农技人员开通个人工作室,发展“农技主播”等新型服务模式,打造“农技网红”,扩大优质农技供给。

  3

创新“农户点单、农技配送”模式,定制增收方案

永年区在“永农e家”平台开设“农技e站”服务专区,组建20支农技服务团队,为农户量身定制增收服务方案。在大蒜生产中,团队深入田间开展全程跟踪服务,及时监测土壤墒情,科学把握灌溉、施肥时机,对症下药防控病虫害。针对大蒜易发的根腐病、黑斑病等,从种蒜处理、土壤消毒到苗期防治等,团队量身定制综合防控方案,减少农药使用量20%以上。在小麦生产中,团队利用地块数据为农户定制“私人农技师”,及时推送干热风预警,指导农户调整播期、合理密植、增施有机肥,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。遇干热风天气,指导农户及时开沟蓄水、增施磷钾肥,以延缓叶片衰老,促进颖花形成。通过定制服务,小麦亩均减损80%左右,增收200元。定制服务有利于破解农业科技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,让农技服务直通田间地头。下一步,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作用,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,创新服务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,加快形成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并重的农技社会化服务新格局[2]。

  4

发展"农田数字孪生",赋能智慧决策

永年区在大蒜主产区探索“数字孪生”模式,利用3S、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,构建数字化“镜像蒜田”,对大蒜生长进行全周期跟踪监测和模拟仿真。围绕大蒜生长对光、温、水、肥等要素的需求规律,建立施肥、灌溉等农事操作模型,根据苗情长势和土壤墒情实时反馈,自动生成精准管理决策,引导农户科学确定种蒜密度、施肥量和灌溉时间等,实现减肥增效和节水增产。同时,针对大蒜根蛆等重大病虫害,分析虫情监测数据,模拟蛆虫在土壤环境中的运动轨迹,构建诱控模型,指导农户优化成虫诱杀和幼虫防治时间,减少用药量,降低环境污染风险。经测算,“数字孪生”亩均可节本增收200元,化肥农药减施30%以上。借助“数字孪生”技术,还原作物生长和农田管理过程,形成数字化管理方案,极大提升种植业现代化、智能化水平。在此基础上,未来还可整合市场、仓储、运输等数据,拓展“数字孪生”的深度和广度,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应用场景,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[3]。

  5

构建"产学推"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

针对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畅等问题,永年区组建“产学推”小麦干热风防控联盟,打通科研、教育、推广、生产各环节。联盟由农业农村、科技、教育等部门牵头,农科院、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,种业、植保等龙头企业,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参与。聚焦干热风频发背景下小麦抗旱节水和减灾增产的突出矛盾,联盟协同攻关抗旱新品种选育、旱地覆盖栽培、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,加快实验室成果向田间成果转化。例如,农科院培育的抗旱新品种“郑麦1860”通过联盟试验示范,实现当年选育、当年试种、当年推广,覆盖5万亩,新增产值1.1亿元。联盟还积极对接农业保险,开展干热风指数保险试点。通过保险 技术的模式创新,建立风险分担机制,提高农户抗灾能力。下一步,要继续健全利益联结机制,深化产销对接,推动抗旱节水品种和绿色高效技术的规模化应用。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“双聘”挂职,让高水平人才参与农技推广全过程。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基地,带动新型经营主体融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,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和农民持续增收。

  6

结语

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价值、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一环。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,农业技术推广正迎来变革性、颠覆性的历史性机遇。唯有主动顺应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发展大势,以改革创新的勇气,全面建设覆盖全产业链、全生态链的现代农技推广体系,才能破解农业科技“最后一公里”堵点,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快车道。智慧农技推广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,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、壮大乡村产业,对于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新创业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。


线
·